365体育网址,365体育娱乐场 印象东兴 365体育网址,365体育娱乐场: 网上办事 公共服务 政民互动 专题聚焦
当前位置:365体育网址,365体育娱乐场 > 365体育网址,365体育娱乐场: > 基础信息公开 > 规范性文件 > 本级文件

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365体育网址,365体育娱乐场印发东兴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2-11-15 00:00 | 来源:信息公开平台 | 字号: 分享到:
 

东政办发〔2012134 

各镇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东兴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已经2012117日市四届人民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2年11月15 

  

东兴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东兴市东南濒北部湾,西北倚十万大山,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一个气候资源丰富的地区,也是一个气象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每年都有台风、暴雨、干旱、雷电、大雾、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以及洪涝、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发生。据统计,东兴市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的自然灾害总损失的90%以上,经济损失占GDP2%-5%。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日益增多,上述灾害对我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粮食、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等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是事关全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人民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条例》的要求,在对历史上发生在东兴市境内的各种气象灾害进行分析普查,找出影响东兴市的各类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东兴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提出了不同气象灾害的设防指标,并结合东兴市地形、地势、地貌特征和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为科学防御气象灾害提供了实证分析和科学依据。这是一项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操作性都较强的科研成果。通过编制、实施《规划》,可以进一步加强全市气象灾害的科学预测和预防,指导政府实施本市气象灾害防御,加快市、镇、村三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第一章 总则………………………………………………6 

  1.1 指导思想…………………………………………… 6 

  1.2 规划原则…………………………………………… 6 

  1.3 规划编制依据……………………………………… 7 

  1.4 规划目标…………………………………………… 7 

  1.5 主要任务…………………………………………… 8 

  第二章 基本情况…………………………………………9 

  2.1 地理概况…………………………………………… 9 

  2.2 地形地貌…………………………………………… 10 

  2.3 地质土壤…………………………………………… 11 

  2.4 气候概况…………………………………………… 11 

  2.5 土地利用及农业布局……………………………… 13 

  2.6 水系水利…………………………………………… 13 

  2.7 交通道路…………………………………………… 14 

  2.8 风景名胜…………………………………………… 14 

  2.9 社会经济…………………………………………… 15 

  第三章 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点…………………………15 

  3.1 暴雨洪涝…………………………………………… 15 

  3.2 热带气旋…………………………………………… 16 

  3.3 干旱………………………………………………… 17 

  3.4 雷电………………………………………………… 18 

  3.5 低温冷害…………………………………………… 18 

  3.6 大雾………………………………………………… 19 

  3.7 冰雹………………………………………………… 20 

  3.8 高温………………………………………………… 20 

  3.9 龙卷………………………………………………… 20 

  第四章 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和面临的形势………………21 

  4.1 气象灾害防御现状………………………………… 21 

  4.2 面临的形势………………………………………… 24 

  4.3 气象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25 

  第五章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 26 

  5.1 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分布……………………… 26 

  5.2 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分布…………………………… 28 

  5.3 气象灾害防御分区………………………………… 29 

  第六章 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措施…………………………30 

  6.1 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 30 

  6.2 气象灾害预报警报系统…………………………… 31 

  6.3 气象灾害综合服务系统…………………………… 32 

  第七章 气象灾害防御非工程性措施……………………33 

  7.1 抗旱排涝工程建设………………………………… 33 

  7.2 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 34 

  7.3 防雷工程建设……………………………………… 35 

  第八章 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建设……………………35 

  8.1 应急避险工程……………………………………… 35 

  8.2 应急保障工程……………………………………… 35 

  8.3 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36 

  8.4 气象灾害防御制度………………………………… 36 

  8.5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 39 

  8.6 气象灾害防御教育与培训………………………… 40 

  第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1 

  9.1 加强组织领导……………………………………… 41 

  9.2 强化法制建设……………………………………… 41 

  9.3 纳入发展规划……………………………………… 41 

  9.4 健全投入机制……………………………………… 42 

  9.5 依托科技创新……………………………………… 42 

  9.6 促进联动合作……………………………………… 43 

  9.7 提高防灾意识……………………………………… 43 

  9.8 防御规划实施……………………………………… 43 

  

第一章 总 则 

  1.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为依据,以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为基础,以多发、频发气象灾害的地方的防御工作为重点, 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各镇、各村屯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风险管理、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趋利避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1.2 规划原则 

  1.2.1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的原则 

  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放在首位,完善紧急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提高防御和抗击气象灾害的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2.2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 

  气象灾害防御立足于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工作,集中有限资金,加强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着重减轻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并探索减轻气象次生灾害的有效途径,从而实行配套综合治理,发挥各种防灾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 

  1.2.3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气象灾害防御要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的防御措施,按轻重缓急推进区域防御,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集中资金,合理配置各种减灾资源,减灾与兴利并举,优先安排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性工程,加强重大气象灾害易发区的综合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  

  1.2.4 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的原则 

  气象灾害的防御要遵循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划,并依托科技进步与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强防灾减灾的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减灾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工程建设应当科学合理避灾,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标准应当进行科学的论证,防灾救灾方案和措施应当科学有效。 

  1.3 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条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6《全国气象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 

  7)《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8)《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条例》 

  9《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10《东兴市气象灾害应急防御预案》 

  1.4 规划目标 

  1.4.1总体目标 

  建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灾害监测预警、灾害信息发布、防灾科普宣传”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4.2 中期目标(2013-2015 

  初步建成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完善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加强全市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信息覆盖率达90%;完成3个镇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基地的建设,完成10个气象灾害防御示范村标准化建设;建设10个农村防雷示范工程推广项目;建立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加强气象条件所引发的地质灾害、交通安全、疾病流行、森林火灾等公共安全工作。 

  1.4.3 长期目标(2016-2025 

  按照东兴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任务和要求,加速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和非工程体系的建设。建成气象多灾种预报预警系统,加大气象灾害易发区域的工程治理力度,实施重点水利工程;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城区防洪工程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各类防汛防旱、城区防洪、交通防灾等工程性建设基本适应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市气象防灾减灾事业的全面发展。 

  1.5 规划任务 

  全面完成我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区划工作。全面完成全市气象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工作,找出我市气象灾害的分布及发生规律、形成原因,编制全市分9大灾种的风险区划图。 

  1.5.1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应急体系 

  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应急体系建设。以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为目标,逐步形成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组织指挥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部门协作体系。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细化各部门和各镇分灾种专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预案演练。 

  1.5.2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要做好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首先还要做好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从2006年开始,我市镇级自动气象监测站逐步组建,目前已经完成了所有镇级自动气象站建设任务,但网格密度还有待加强。 

  1.5.3 提高东兴市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提高热带气旋、暴雨、雷电、干旱、大雾、低温冷害、大风、冰雹、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建设。针对各种灾害,制定相应的防御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群众抗灾防灾提供依据。建立各部门间协同作战机制,做到发生防御标准内的气象灾害不出险,不失事,通过科学调度和全力抢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二章 基本情况 

  2.1 地理概况 

  东兴市位于广西西南部,十万大山南麓,东、北和西北分别与防城港市防城区的江山乡、华石镇、那梭镇、那良镇相接,西面及南面均与越南芒街市隔北仑河相望,东南濒临北部湾,是我国西南既沿海、沿江又沿边的城市,是中国唯一与越南海陆相连的国家一类口岸城市,辖东兴、江平、马路3个镇。行政区域总面积549平方公里,陆地边境线长39公里,海岸线长50公里。全市总人口13.25万人,有汉、壮、京、瑶等民族,其中京族人口1.4万人,是我国京族的唯一聚居地。地方语言以粤方言为主,另有客家话、京语(越南语)、壮语等。 

  2.2 地形地貌 

  东兴市地处十万大山山脉南沿,地势北高南低,根据地貌形态和成因,境内地貌主要可分为以下3 种类型:(1)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分布在马路镇北部和西部,主要由志留系砂砾岩、泥质岩及千枚岩等岩层经风化剥蚀后形成的山地。(2)丘陵地貌。分布在市境中部广大地区,海拔一般在100 米至500 米,为峰峦起伏和缓地土岭,切割深度一般不超过200 米。其上常覆盖松林、杂木林、竹丛以及肉桂、八角、果树、橡胶、茶叶等经济林木。(3)滨海平原。分布在市境南面罗浮、竹山、巫头、万尾、山心及交东等地沿海一带,海拔一般低于100 米,地势平坦,或略有起伏。滨海平原北部大多已开垦为稻田和耕地。 

  南部近海的平原表面为海相石英细砂、砂砾和亚粘土所覆盖,其上分布着茂密的林带和草地。在巫头岛东南,由洁白石英砂堆积起来的一重重沙丘,构成了“南国雪原”的奇景,在岛的中部还分布着一片沙生草原,其风光也别具一格。平原的最南端微微向大海倾斜,逐步过渡到为碧海环绕的沙滩和泥浦,是滨海旅游度假的黄金地段。  

  2.3 地质土壤 

  东兴市地处南华准地台钦州残余地槽的六万大山隆起与钦州拗陷的交接地带,位于近东西向展布的东兴红层盆地中部。我市大部分布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及泥岩,紫红色,细中粒结构,薄-中厚层状结构,厚度356-454m,浅部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约2m,东兴盆地中部属红层碎屑岩剥蚀—侵蚀地貌,缓丘地形,地形起伏不平。 

  2.4 气候概况 

  东兴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太阳辐射强,季风环流明显。由于东南濒临北部湾,北靠十万大山,因此主要受海洋气候影响,也受大陆气团影响,但总的说来海洋性气候明显。东兴市气候总的特点是:温和湿润,冬短夏长;年温差小,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霜冻年份极少(马路山区稍多),年最高气温出现在7~8月,年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气温0.9℃。东兴市季风气候十分明显: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受北方冷气团影响,降水明显偏少,但由于十万大山的屏障作用和海水的调节作用,冬半年东兴市天气较邻近的上思、防城、港口等县(区)偏暖,是广西区内与右江河谷齐名的暖区之一;夏半年(4~9月)受南方海洋暖气团影响,降水偏多,最有连续性暴雨(最高记录是连续8天出现暴雨)特点。由于地处海滨,海陆气流交换顺畅,故东兴市≥35℃的炎热天气较少。气温年较差12.9,是全广西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城市;同时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22.6,平均日照时数1531.0小时,≥0℃的总积温高达8000℃。多年平均年降雨日数175.9天,多年平均降雨量2784.7毫米,年降雨量最高记录为3827.7毫米,24小时最大降水量最高记录为426.3毫米 ,年暴雨场数最高记录为25场,是广西乃至全国著名多雨中心之一,也是雷暴多发区,平均每年雷暴日数为102天。 

  影响东兴市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春旱、春季低温阴雨、秋旱、秋季寒露风、热带风暴、大风、龙卷、连续性暴雨、强雷暴。 

  2.4.1 降水气候概况 

  东兴市是我国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降雨量分布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山区逐渐递增,到马路-江平山区一带达到高峰1953年~2008年平均年降雨量为2784.7毫米。雨量最多的年份是1972年,达3827.7毫米;最少的年份是1991年,为1887.8毫米。降雨季节分配不均,由于受季风影响,干季和湿季降雨存在明显的差异。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干季,盛吹北风,降雨量少,月平均降雨量均在100毫米以下。410月为多雨季节,平均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90.8%68月为全年降雨高峰期,平均每月降雨量都在450毫米以上;年平均暴雨日数约为15-16天。 

  2.4.2 温度变化情况 

  东兴市气温区域变化特点是东南沿海年平均气温偏高,北部和西部山区年平均气温偏低,≥35℃高温北部和西北部山区出现的频率比沿海高。气温年内变化特点是:1月最低,2月起气温逐月升高,4月下旬以后升温较快,至7月达到最高峰,8月起逐月降低,10月为季风转换时期,降温比较明显,至次年1月降至最低。1月平均气温为15.1℃,为最低月份;历年极端最低气温是0.9℃,出现在1955112日。7月平均气温28.0℃,为最高月份;历年极端最高气温是38.4℃,出现在1990821日。 

  2.4.3 大雾 

  东兴空气潮湿,云雾多。全年平均阴天日数212天,晴天日数30天,雾天日数8 天。其中阴天多出现在 3月份,月平均达24 天;晴天多出现在11月和12月,月平均达6 天。雾主要出现在1月至3月的夜间到早上,月平均2-3天。 

  2.4.4 日照  

  东兴市年平均总日照时数为1531.0小时。14月每月不足100小时,其余各月均在126小时以上。9月份日照最长,达191.8小时,2月份日照最短,仅有41.8小时。 

  2.5 土地利用及农业布局 

  东兴市现有耕地5746.22公顷,其中水田、水浇地和旱地分别为4468.80公顷、27.16公顷和1250.26公顷。区域内盛产水稻、玉米、红薯、甘蔗、花生、蔬菜以及南亚热带水果。近年来,东兴市农业综合开发成果显著,建成了红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优质高产水稻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具有南方特色的玉桂、八角种植基地、南亚热带名特优水果种植基地、海水养殖基地、生猪养殖基地、水奶牛养殖基地、蛋鸭养殖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等,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农林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6 水系水利 

  东兴市境内河流属珠江水系和桂南沿海诸河,汇水面积1353平方公顷。河流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至50平方公里的共有14条,50平方公里至100平方公里的有2条,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条。据统计,全市境内共有大小河流67条,河道总长度500余公里,河网密度0.96公里每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北仑河、江平江和黄竹江3条主干河流,其余河流均为该3条河流的一级、二级、三级支流,所有来水均经上述3条主干河流注入北部湾。 

  东兴市先后修建了黄淡、夹浪、罗围、冲悯等27座水库。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Ⅰ型水库7座,小Ⅱ型水库19座,总控制流域面积100.8平方公里,总库容788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552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52500亩。 

  2.7 交通道路 

  全市公路里程165公里。境内有防城港到东兴的一级公路,东兴到凭祥的沿边公路,正在兴建的防城到东兴的高速公路,正在规划的有南宁到东兴的铁路等。东兴边贸码头、竹山港和潭吉港是东兴市三大港口码头,2011年吞吐量分别为:东兴边贸码头381万吨,竹山港28.4万吨,潭吉港60万吨。未来东兴市将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海路”立体交叉、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体系。 

  2.8 风景名胜 

  东兴市拥有“边、海、山、少”为主的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陈公馆景区:是粤军总司令、国民党一级上将、广东省政府主席、时称“南天王”陈济棠的故居。中越友谊大桥:位于东兴口岸,是见证东兴发展历史的缩影,老一辈东兴人很形象地说“桥通则兴”。大清国一号界碑风景区:大清国一号界碑风景区由众多历史文物沉淀和风景名胜景点组成,大清国钦州界碑在东兴市内共有八座。大清国一号界碑是光绪十六年(公元一八九0)所立的第一块界碑,碑文是清界务总办、四品顶戴钦州直隶知州李受彤所书。大清国一号界碑已成为东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它还由北仑河口风景名胜区,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区,沿边公路零起点标志,竹山三圣宫组成。贝丘(社山)遗址:1958年至1978年,广东、广西两省(区)博物馆文物普查组先后对遗址进行了考察,采掘了磨制石斧、夹沙绳纹陶片、动物化石、贝壳等,因而被确定为新石器时期晚期遗址。其它著名景区还有:古榕部落风景区、红石谷风景区、屏风雨林公园景区、罗浮天主教堂。 

  2.9 社会经济 

  东兴市辖三镇,31个村委会、10个社区,2011年东兴市总人口为13.25万人,东兴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9.74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完成20.08亿元,同比增长35.2%;第三产业完成22.26亿元,同比增长2.6% ,三产的结构比例为18.7:38.6:42.7,三产结构较合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8006元,增长15.54% 

  

第三章 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点 

  东兴市是广西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东兴市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雷电、大雾、低温冷害、龙卷风等。 

  3.1暴雨洪涝 

  暴雨洪涝是东兴市发生最频繁的气象灾害。东兴市是全国的著名暴雨中心之一。平均每年有暴雨15-16天,最多年份可达25天(1995年)。全年各月均有可能出现暴雨,主要在59月,平均每月有3天。东兴市最具特色的暴雨天气是连续性暴雨,最高纪录是连续8天出现暴雨(19947月)。因暴雨发生洪涝年均8次,其中小涝5次,中涝2次,大涝1次,中等以上洪涝年均3次,最多7次(1955年)。 

  东兴市一年中的所有月份均有可能发生暴雨洪涝。由于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东兴市的雨季一般开始于4月中下旬,此时发生洪涝频率为4%59月是我市暴雨发生的高峰期,也是我市洪涝发生的高峰期,洪涝发生的频率占全年的85%10月发生的暴雨洪涝较少,但由于是农作物成熟和渔业收获的季节,受损也往往较为严重,一般是由受热带气旋影响出现12天的大雨或暴雨造成,发生的频率约为6%11月—次年3月洪涝灾害出现的频率均约为1% 

  据统计,最近20年因暴雨洪涝平均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以上,强降水天气常造成山洪暴发、河水上涨,冲毁、淹没农作物、道路、街道、房屋,冲毁水库、桥梁、水利设施等,引发山体滑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洪涝灾害严重制约着东兴市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东兴市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山区逐步递减的特点。一般来说是东兴镇、江平镇、马路镇等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3.2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东兴市地处北部湾沿海,受热带气旋影响比较频繁。一般情况下,热带气旋中心进入北纬19°以北、东经112°以西,则对东兴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据1953年~2008年的统计,影响东兴市的台风,平均每年约有3,最多的年份达67(196519711973198019952001), 最多的年份达8个(1994年),最少的年份0影响东兴市的热带气旋多发生在79月,占影响总个数的72%,其次是6月和10,各占12.8%9.8% 

  热带气旋所经之地,往往出现狂风、暴雨,造成大风灾害和暴雨、洪涝灾害,海上还会出现巨浪和风暴潮,造成生命、财产和经济的重大损失。热带气旋对东兴市的影响与其登陆路径及强度有很大关系,影响东兴市的热带气旋登陆路径有三类:①在北海以东、电白以西登陆;②在钦州——防城港一带沿海登陆;③在越南北部登陆。第①类路径的热带气旋对东兴市的主要影响是出现强降水,但风力一般不大;第②类路径的热带气旋影响最大,全市都会出现大到暴雨,甚至大暴雨,海面及沿海将出现大风和巨浪,直到热带气旋完全离开本市;历史上直接在我市登陆的热带气旋较少,365体育网址,365体育娱乐场是在粤西登陆进入桂东或进入北部湾海面在越南登陆,两者对东兴市的影响程度均不同。第③类路径的热带气旋对东兴市的影响,往往是热带气旋从北部湾北部海面经过时,我市出现大风和强降雨;当热带气旋在越南北部登陆减弱为热带低压后,有时我市也出现强降水,但风力一般不大。影响我市的热带气旋最早出现在4月中旬,最晚为11月初,平均每年约有1.7次。 

  3.3 干旱 

  尽管东兴市全年雨水充沛,但受复杂地理环境影响,东兴市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冬半年易旱,夏半年易涝。春季和秋季是季风转换时期,季风进退的早晚可影响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常导致春旱、秋旱。夏季虽属雨季,但在大气环流异常的年份,副热带高压过早地持续稳定地控制华南地区,高温少雨,蒸发量大,此种情况下也会发生夏旱。夏旱对早稻后期生长、晚稻插秧和甘蔗生长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但发生夏旱的几率不大。大多数农作物已在冬季前收获,冬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小。春旱严重影响到早稻办(沤)田、插秧用水和插后禾苗的生长,直接影响春种的完成,以致影响全年的产量。秋旱对秋收作物产量造成影响。东兴市的春旱出现频率为30%左右,相当3年中有1年出现干旱,而水稻春旱频率则为6070%,相当于在10年中有67年出现干旱。秋旱出现在910月间,正值晚稻抽穗扬花期,橡胶树的乳胶高产期,秋红薯生长旺盛期,甘蔗生长后期,秋花生开花期,需要充足的水份。但这时雨季即将结束,雨量锐减,常出现季节性的秋旱。东兴市秋旱出现频率为20%左右,相当于在5年中有1年出现秋旱。 

  3.4 雷电 

  东兴市是全国雷暴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尤其在49,雷暴的频繁出现,给建筑物、供电设施、电子电器设施及人畜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高技术电器装备越来越普及,雷电灾害将会更加突出。从历年气象资料统计上看,东兴市一年四季都有雷暴发生。59月是我市雷暴活动的高峰期,雷暴活动发生的频率约占全年的92%10月发生的雷暴发生的频率约占4%2311月约占4%1月、12月发生的频率很小。我市平均每年雷暴101.9天。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受雷击经济损失达200万元之多,雷灾严重年份损失高达700万元,时有严重的雷击伤亡事故发生,雷暴近年来有趋于危害严重、活动频繁的趋势。 

  3.5 低温冷害 

  低温冷害在我市主要包括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冬季的低温霜冻,是对我市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的气象灾害。 

  春播期(2月11—3月20)冷暖空气频繁在华南地区交绥,从而形成细雨连绵、寒风习习的低温阴雨天气。这种天气对早稻播种造成极大的危害。农业气象规定,当日平均气温≤12℃连续三天或以上;或者日平均气温≤14℃连续5天或以上,作为一次低温阴雨天气过程。历史上,东兴市平均每4年当中有3年出现低温阴雨。在过去30年里出现低温阴雨的年份有:1976197819821984198519861988199019941995199619972000200820102011年,其中最严重的是1996年和2008年。 

  在寒露节气前后,晚稻先后进入抽穗扬花和灌浆期,此时受冷空气影响出现日平均气温≤22℃连续3天或以上,致使晚稻抽穗扬花和灌浆成熟延迟,花宫发育不全,造成秕粒或空壳而减产。这种天气叫寒露风天气。寒露风一般分为干型和湿型,干型比湿型对晚稻的危害程度更大。1982年以来,东兴市出现寒露风有19年,占65.5%. 

  历史上东兴市出现霜冻的频率不是很高,特别在近10年来几乎没有出现过。但其一旦出现对我市农业生产却十分严重。199912月出现严重的霜冻天气,造成全市2万多亩农作物物受灾,大批果数、香蕉、蔬菜被冬死,损失惨重。历史上,东兴市出现比较严重的霜冻有1982年、1983年、1984年、1995年、1996年、1999年、2001年。 

  3.6 大雾 

  影响我市的大雾可分为辐射雾和平流雾。在我市沿海及海面上的雾多为平流雾。大雾对航空、航海、交通、农业、渔业和人民身体健康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东兴市大雾天气平均每年为8.0天,年最多大雾日数可达33天(1995年)。从地理上分布来看,沿海多于山区,东部多于西部。从季节分布来看,大雾天气主要出现在冬半年,其中12月至次年4月出现的频率最大,占全年的85% 

  3.7 冰雹 

  冰雹的出现一般均伴随有大风、雷暴等强对流天气,其气象成因主要与大气环流背景有关。东兴市冰雹主要出现在34月份,主要这两个月西风槽盛行,低空急流经常出现,冷暖空气活动异常剧烈,最易产生强对流天气,特别是有利于冰雹的形成,所以这两个月是防范冰雹灾害的主要时期。56月份对流旺盛,容易形成冰雹云,在山区的傍晚或夜间也易出现冰雹,应注意防范。 

  3.8 高温 

  高温热浪灾害主要是指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生物体不能适应这种环境而引发各种灾害现象。东兴市盛夏季节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再加上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大气环流异常,造成东兴市近年来夏季极端高温事件时有发生。高温天气集中在78月份。根据东兴市气候资料分析,从1971年以来发生高温频次变率趋势来看,近在39年来高温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 

  3.9 龙卷风 

  龙卷风是从强对流积雨云中伸向地面的一种小范围强烈旋风。龙卷风出现时,往往有一个或数个如同“象鼻子”样的漏斗状云柱从云底向下伸展,同时伴随狂风暴雨、雷电或冰雹。龙卷风常发生于有雷雨天气的夏季,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直径一般在十几米到数百米之间,维持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最长也不超过数小时,风力特别大风速可达100200/秒,破坏力极强,龙卷风经过水面,常会卷倒房屋,吹折电杆,甚至把人、畜和杂物吸卷到空中,抛往他处。 

  1998年6月23日,江平镇受龙卷风影响,有5个村受灾;受灾人口2000人;损坏房屋25间,面积2100平方米;倒塌房屋18间,面积2000平方米;吹坏瓦块19万块。总损失达25万元。 

  2012512,江平镇思勒村出现1次龙卷风天气。此次持续15分钟的龙卷风袭击,共60户房屋受损,其中6户房屋受损较为严重,防东高速公路指挥部及思勒砖厂厂房损毁,约100亩玉米等农作物受损,一户群众约1000斤稻谷遭雨水浸泡,经济损失约300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 

  

第四章 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和面临形势 

  4.1 气象灾害防御现状 

  4.1.1 防御工程现状 

  建国60多年来,东兴水利建设实行旱、洪、潮兼治,蓄、引并举,已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26座、塘坝126座等153处蓄水工程,正常蓄水库容0.85亿立方米;建成引水工程1处;建成海河堤防3161公里,大中型水闸5座,其中万亩以上海堤2宗,总长7.55公里,保护人口1.64万人,保护面积4.68万亩;千亩以上海堤共13宗,总长38.82公里,保护人口3.35万人,保护面积3.27万亩。千亩以下海堤工程共15宗,总长14.96公里,保护人口0.33万人,保护面积0.47万亩。 

  建市后,上级财政加大了对东兴市防御自然灾害和气象灾害方面的投入,使我市防御气象灾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其一是加快了标准海堤建设,提高防热带气旋暴潮能力。沿海地区防洪防潮能力大大增强1997年底规划建设石仁堤、直江东堤,总长3240米,至1999年底全部完工。2000年至2001年,规划建设吒祖海堤和交东海堤,已于2001年底完工,共完成堤长2.6公里。2002年规划建设贵明江边堤,至2008年已完成2.6公里。其二是加快了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热带气旋威胁市民住宅等抗灾能力。近年来,东兴市对沿海地区的建设加大了投资力度,专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兴市城乡居民收入也稳步增长,市民的居住条件已明显改善,民宅抗风能力已得到明显提高。 

  目前,东兴市境内现有海河堤31条,主要分布在北仑河、江平江下游出海口的感潮河段,总长67.11公里,共保护现状人口7.82万人,保护围内面积9.82万亩,保护区国民生产总值8.19亿元。东兴市境内现有中、小型灌区129处,灌溉渠道共长561公里,总灌溉面积72000亩,有效灌溉面积61400亩;其中,万亩以上中型灌区有黄淡灌区和江平夹浪水库拦河坝灌区2处,灌溉面积42300亩,有效灌溉面积29670亩。引水工程96座;其中,江平江引灌工程最大,设计引水流量4.46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2.59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82万亩,灌溉保证率约60%,渠道水利用系数较低,约0.45左右。提水工程3处,均为水轮泵站,设计灌溉面积2700亩,实际灌溉面积600亩。这些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改善东兴市农业生产条件、抗御自然灾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和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气象部门历来高度重视东兴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在全市所辖的各镇共建成了6个自动气象站,并在各镇及各行政村共配备了44名气象信息员,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初具规模,其规模效应在预警和防御气象灾害能力方面正显示威力,可以24小时连续监测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情况,并针对其危害性作出相应级别的预警,可以对上游区域和邻近县(市、区)发生将要影响我市的灾害性天气作出预报预警。 

  其它部门近年来也加大了对气象灾害和自然灾害防御方面的投入,2000年至2003年黄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种水土保持林面积420.7公顷,种经济林面积56.2公顷,疏林补植面积275公顷,种草面积21公顷,坡改梯面积44公顷,建挡土墙共长2140米,修建简易公路长4.0公里,建管理房面积280平方米,建蓄水池15座,封禁林治理面积3162公顷,建坡面整治示范点面积0.19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79平方公里。 

  4.1.2 非防御工程现状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和防灾减灾理念日益坚定,科学防灾、综合减灾的防灾减灾思路日益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防灾知识明显提高,我市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效益十分显著: 

  1)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全市完成了大监站、区域自动气象站自动化改造和网络通信、卫星接收站等项目的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全市防灾减灾的服务能力,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手段不断丰富 

  目前东兴市气象信息传播手段丰富,电视广播定时播出天气预报、12121自动电话答询、手机定制天气短信以及遍布村屯街市的气象电子显示屏等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气象预警信息。同时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得到加强,公众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逐步增强。 

  3)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日渐提升 

  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深入到多个行业,服务产品日益丰富。气象部门加强了台风、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工作,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指挥防灾减灾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公共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专项气象服务等气象服务得到加强。 

  4)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初步形成 

  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市政府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协调小组,率先启动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工作。全市已组建了辖区内全区域的40多人的义务气象信息员队伍,并将气象信息员队伍发展到村级组织,重点承担预警信息传播、灾情收集、科普宣传等工作,成为气象灾害防御基层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面临的形势 

  目前,我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仍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4.2.1 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突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不高,还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发布渠道和手段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4.2.2 尚未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缺少精细的台风、暴雨、洪涝、雷电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对城乡规划和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尚未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工程措施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2.3 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资源亟需整合。部门间合作和信息共享不充分,联动机制不完善,防灾体系不完备;气象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灾害防御法规、标准滞后;公众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欠缺,主动防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等。气象部门需要与各级政府、企业、社区等建立更加密切的联动机制。 

  4.2.4 东兴市防灾工程措施以水土保持为主,对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辅。近三十年来,虽然修建了大批防洪抗灾工程,初步形成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防灾与兴利相结合的工程体系,但防洪设施标准仍然不高,难以担负起防大洪抗大灾的重任。 

  病险水库及小山塘仍是防汛工作的心腹之患。部分小型水库及小山塘建造于五六十年代,工程老化失修,不仅不能发挥防洪抗灾效益,而且危及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些河流非法采沙采石,导致河床裸露、河道缩窄,影响河道行洪能力,抬高了洪水位。 

  4.3 气象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将使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变得更为频繁,从而导致我市出现强台风、强降水、洪涝、干旱等灾害的可能性加大。现阶段我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大量增加,而现有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管理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城市对于气象灾害更加脆弱,造成的损失绝对值呈现上升趋势。据研究,东兴市的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90%以上,经济损失占GDP2%-3%。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的潜伏性和突发性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防御气象灾害压力不断加大。 

  可持续发展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象灾害对环境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不合理开发又导致气象灾害增加。各重大项目的建设对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第五章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5.1 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分布 

  5.1.1 暴雨洪涝灾害区划 

  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主要是指暴雨的强度、频率和影响范围等,孕灾环境主要指地形的起伏状况、河网密度等,承载体的易损性主要考虑人口密度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耕地面积等。东兴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分布划定作为东兴镇、江平镇南部、马路镇南部、为暴雨洪涝高风险区,江平镇北部、马路镇北部为次高风险区。 

  5.1.2 大风灾害 

  大风灾害风险区划分主要是考虑大风发生的历史频率分布情况、经济密度(GDP密度)、人口密度为基本参考要素。大风的风险区划总体上与大风发生的空间分布相对应,同时又受到地形和经济、人口密度分布的影响。以东兴平原北部山脉为界,沿海的东兴镇、江平镇南部、马路镇南部、东兴市所辖海面为大风灾害高风险区,江平镇北部、马路镇北部为次高风险区。 

  5.1.3 干旱灾害区划 

  干旱致灾因子主要选取了气象上的降水量;将河网密度作为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标;农业生产受干旱的影响最为显著,承灾体易损性主要以人口密度、农业经济密度、旱地作物占农作物的比率为基本要素。东兴市干旱灾害风险区划为江平镇北部、马路镇北部为高风险区,沿海的东兴镇、江平镇南部、马路镇南部为干旱灾害风险次高风险区 

  5.1.4 雷电灾害区划 

  雷电由于其成灾迅速、影响范围大、致灾方式多样,给其预报和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雷电灾害风险是指雷击发生及其造成损失的概率。雷电危险性主要考虑建筑物分布以及人口密度、经济进行加权叠加,得到东兴市的雷电灾害风险区划。东兴镇、江平镇南部、马路镇南部、东兴市所辖滩涂海面为雷电灾害高风险区,江平镇北部、马路镇北部为次高风险区。 

  5.1.5 低温冷害区划 

  低温冷害风险区划主要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3个方面,选取低温频率、地形地貌、人口经济等作为评价因子。水体、河网等下垫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可以减少低温发生的几率,所以孕灾环境敏感性主要考虑东兴市山区的地形和河网密度因子;承灾体易损性主要以人口密度、农业占GDP的比率为基本要素,其中又以经济作物最为敏感。最后对3个方面的要素进行加权叠加,得到东兴市低温冷害风险区划图。由低温冷害风险区划图可以看出,以东兴平原北部山脉为界,江平镇北部、马路镇北部为高风险区,沿海的东兴镇、江平镇南部、马路镇南部、东兴市所辖海面为低温冷害次高风险区。 

  5.1.6 大雾区划 

  大雾灾害风险区划主要考虑雾分布和河流、交通、地形、海拔和人口经济密度等承灾体易损性特性。东兴镇、江平镇所辖海面、沿海公路5公里范围内,防东高速沿线、沿边公路沿线、黄淡水库库区为大雾高风险区,其余区域为大雾低风险区。 

  5.1.7 冰雹风险区划 

  根据冰雹出现的时空分布特征、冰雹灾害与天气系统的相关性、冰雹的路径进行分析,并依据发生的概率对东兴市冰雹风险进行区划:江平镇北部、马路镇北部为冰雹灾害高风险区,东兴镇、江平镇南部、马路镇南部为低风险区。 

  5.1.8 高温风险区划 

  根据东兴市的地形特征,影响高温形成的因子、多年的气候资料分析,将东兴市高温热浪风险区划分为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其中东兴市区、江平工业园区为高温热浪高风险区,其余地区为高温热浪低风险区。 

  5.1.9 龙卷风险区划 

  依据龙卷生成的地域、移动的路径、活动的频率,危害区域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对东兴市龙卷风险进行区划:东兴镇南部、江平镇南部、东兴市所辖海面滩涂为高风险区,东兴镇北部、江平镇北部、马路镇为龙卷灾害低风险区。 

  5.2 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分布 

  根据气象灾害种类、分布范围、活动的频率、危害程度、人口密度、工农业产值等,将东兴市的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分为两个风险等级: 

  高风险区:东兴镇、平镇南部、马路镇南部、东兴市所辖滩涂海面 

  次高风险区:江平镇北部、马路镇北部为次高风险区 

  5.3 气象灾害防御分区 

  5.3.1 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及防御方案 

  东兴市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的高风险区。该防御区属于我市沿海发达镇交通便利,工业化程度较高,综合经济实力较强,是东兴市人口最稠密区和经济密集区。该区域气象灾害的区域性和连带性十分明显,热带气旋、暴雨、雷电、大雾等气象灾害危害程度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大。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抗”的指导方针,以防御热带气旋、暴雨、洪涝、大风及其产生的风暴潮、地质灾害和雷电灾害为重点,加强海洋气象灾害监测网和多部门联合的海洋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开展沿海地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海洋气象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估,开展重点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 

  2.工程性防御措施 

  加强沿海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为减轻该区域的风、潮和洪水的危害,除采取重修或加固沿海海堤、防洪排涝闸等工程性措施外,同时还需加紧沿海防护林营造建设:一是防浪堤林,即在海堤外缘泥质或半泥质的滩涂上营造红树林,用以减缓热带气旋风暴潮的潮水流速,保护海堤免受海潮波浪的冲击;二是防风林,主要是在海岸沿线上种植马尾松,防护林带可以基本防止强风对沿海农业的危害;三是水土保持林,此类林主要是在沿海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带,营造水土保持林,防止土壤侵蚀,控制水土流失。 

  3.3.2 气象灾害次重点防御区及防御方案 

  东兴市气象灾害次重点防御区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的次高风险区。该区域是大风、暴雨、干旱和雷电危害较重地区,也是低温冷害高风险区,是东兴市农业生产集中区。该区气象灾害防御应把防御大范围暴雨和持续性强降水引发的流域性洪涝、地质灾害以及干旱、局地性雷电灾害放在首位,建立跨部门洪涝联防工作机制,合理布设流域气象、水文监测网,确保及时获取流域面雨量信息,并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提高流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开展流域降水过程预报;建立洪涝、干旱灾害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预案,健全、完善区域内的交通运输线路和电力工业防雷监测体系。 

  

第六章 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措施 

  6.1 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 

  为满足我市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监测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充分评估现有气象观测能力的基础上,建立各镇气象灾害监测基地,统筹规划气象监测基地布局。积极争取气象观测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整体发展规划。在灾害多发区和重点旅游区建设无人观测自动气象站。 

  6.2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作为应急响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首先做到预报准确、及时发布,才能切实增强我市灾害应急处理能力,进而显著提高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措施的社会效益。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市气象建设的现代化程度,从东兴市气象防灾减灾需求出发,提高短时、短期预报的准确度,逐步推进我市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极大地提升气象部门的业务技术水平和社会服务攻效。 

  6.2.1 精细化预报产品的制作 

  引进和消化吸收并完善现有的上级部门下发的数值预报产品,建立起一个适合东兴市山区的中小尺度气象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该系统通过采用降尺度参数化方案等手段,实现资料分析同化、中小尺度数值预报、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和图形处理等功能,并充分利用、结合现有天气雷达的实时探测数据,制作高精的中小尺度区域气象服务产品。使系统建成以后可以有效提高我市天气预报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准确率,为我市政府决策部门和公众提供更加准确、精细的气象预报产品和更加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以满足现代化社会日益增长的气象专业服务需求。 

  6.2.2 卫星遥感资料应用业务系统 

  通过引进、开发和消化吸收,建立卫星遥感资料应用业务系统,引进卫星遥感资料处理技术,加强卫星遥感资料和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并结合地面观测数据进行相关指标修正,实现卫星遥感资料产品的及时制作,提升气象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 

  6.2.3 气象灾害评估业务系统 

  在实现精细化预报产品制作的基础上,利用暴雨洪涝灾害评估的相关方法与技术,结合东兴市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灾害性天气对城乡工程破坏性预测业务系统,包括建立灾害性天气对城乡工程破坏性分析系统、灾害性天气对城乡工程破坏历史资料库、灾害性天气对城乡工程破坏观测预测、灾害性天气对农业建设的破坏性分析预测、灾害性天气对沿海鱼塘及各类公益设施的破坏性分析预测等。 

  6.3 气象灾害综合服务系统(预警信息发布、接收) 

  为确保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信息能及时传送到各有关部门和用户,逐步推进先进、精确、多手段的信息处理与发布平台的建设,通过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将灾害性天气警报和预报信息及时向社会发布,增强社会公众抗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6.3.1 气象信息采集处理中心 

  建设东兴市气象信息采集处理中心,可以将防城港市境内的实时雷达、地面资料不断累积存储到数据库中,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和存储过去的历史数据,为气象服务提供丰富的数据源,同时还可以将收集的信息与其他部门共享,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6.3.2 专业气象服务渠道 

  依托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和现代化的气象业务系统,通过网络办理、现场办公、公众咨询、上门服务的手段,及时获取社会各界的气象专业化产品需求,尤其是农业、交通等气象高敏感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等手段,研发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并建立快捷有效的信息交换渠道,实现专业气象服务的高效、及时、准确、提升部门的社会服务职责,拓展公众服务领域。 

  6.3.3 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建立语音短信服务平台。内容包括: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采集、分析、编审、监控子系统,固话语音短信编辑录音子系统,语音短信及用户数据库子系统,语音短信远程维护子系统和通讯子系统等。设备包括:灾害天气预警信息采编终端,信息监控终端,信息管理及维护终端,数据库服务器,通讯服务器,路由器。呼叫中心主机,高速通讯线路等。 

  建立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内容包括:进一步在城区的关键街市、主要建筑物、公交设施上布设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电子显示屏。 

  “村村通气象”工程。着重解决固定电话用户主动接收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问题,利用气象部门已初步建立的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系统和电信部门的现代化通信技术及通讯资源,充分依托现有的“村村通”工程,建立一套面向全市广大农村为主的,以语音短信为主要载体的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将最新的灾害天气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发送到农民群众手中。该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不具备手机的用户,特别是农村用户接收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需求。 

  

第七章 气象灾害防御非工程性措施 

  7.1 抗旱排涝工程建设 

  抗旱排涝监测预警平台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主要由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组成,主要功能包括信息汇集、信息服务、预警信息发布模块等。 

  监测预警平台系统主要是由数据库及应用系统服务器、应用计算机、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信息接收设备、传真群发设备等组成;由于该计算机网络的计算机数量较少,拓扑结构推荐采用星形结构;如已经建立防汛调度系统或会商系统,可考虑合并设置网络设备,不应重复建设,与防汛办其他调度系统共用机房及值班室即可。 

  监测预警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信息汇集、信息服务、预警信息发布模块等。 

  信息汇集主要由数据接收处理单元(硬件设备)和实时数据接收处理软件构成。数据接收处理单元主要由数据接收通信设备、数据接收处理计算机、电源以及设备安装设施和避雷系统组成。 

  各自动监测站点的水雨情信息通过数据传输信道传输到平台后,进入数据接收处理计算机,通过数据接收软件实时完成监测站水雨情数据的实时接收处理,并存入数据库中。对于气象、国土等相关部门信息经处理后,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存入数据库中。 

  信息服务具有信息查询、实时水雨情监视、气象国土等相关部门信息服务、水情预报服务等功能。 

  信息服务软件的开发,可根据需要采用B/SC/S两种结构相结合信息传输通信网。 

  预警信息发布模块根据不同的预警等级,及时向各类预警对象发布预警信息。 

  7.2 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 

  受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近年来我市干旱发生频繁。为合理开发和利用空中水资源,缓解干旱,改善生态环境,市政府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投入力度,成立东兴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负责指挥管理、天气监测预报和增雨作业。全市建立10个人工增雨作业炮点,配备有移动式的人工增雨作业装备。 

  7.3 防雷工程 

  加强雷电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加强对防雷装置的检测,使检测覆盖率达100%。针对不同的建(构)筑物或场所,不同的信息系统及电子设备、电气设备,不同的地质、地理和气象环境条件,开展雷击风险评估,量身定制雷电防护方案与防雷措施。重视农村地区、沿海地区的防雷工作,规范和加强农村地区、沿海地区的防雷安全监督和检测工作。按计划推进农村防雷示范村和示范工程建设。  

  

第八章 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建设 

  8.1 应急避险工程 

  各镇、行政村要根据当地实际,建立气象灾害应急避灾点,在醒目位置挂置东兴市应急办制发的“气象灾害应急避险安置点”标志。避险场所的容纳力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要求地势较高、不受山洪和地质灾害影响、交通便利、钢混结构、防雷设施检测合格、能抵御12级以上大风袭击,医疗救治、电力供应、救灾物资有保障。 

  8.2 应急保障工程 

  加强应急保障工程建设,完善应急保障机制,配备气象应急车。当市内化工企业、油库等高危单位及交通干道等公共场所发生危险易燃易爆化学品、有毒气体泄漏扩散时,第一时间开展气象应急保障。充分利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实施全程监测预警,提供跟踪气象服务,为应急处置、决策服务提供科学支撑。  

  8.3 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8.3.1 组织机构 

  成立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3个办公室,即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防雷减灾管理办公室。各镇按“五有”(有职能、有人员、有场所、有装备、有考核)标准组建气象工作站,明确分管领导,落实气象灾害防御任务。 

  8.3.2 工作机构 

  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全民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防灾减灾责任制。加强各部门和各镇分灾种专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工作,并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预案演练。健全“部门—镇—村”三级信息互动网络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的管理、组织和协调机制,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8.3.3 队伍建设 

  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急专家队伍、应急救援队伍、气象协管员队伍和气象志愿者队伍建设。各镇和各有关部门应设置气象协管员职位,明确气象协管员任职条件和主要任务,在行政村(社区)设立气象信息联络员,在有关企事业单位、关键公共场所以及人口密集区建立气象志愿者队伍。不断优化完善协管员队伍培训和考核评价管理制度。 

  8.4 气象灾害防御制度 

  8.4.1 风险评估制度 

  风险评估是对面临的气象灾害威胁、防御中存在的弱点、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而带来风险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相应的强制性建设标准,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内容。确保在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市气象局组织开展本辖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为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应急预案提供依据。风险评估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和确定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强度和概率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影响程度,确定受影响地区承受风险的能力,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程度与等级,推荐降低和消减风险的相关对策。 

  8.4.2 部门联动制度 

  部门联动制度是全社会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快减灾管理行政体系的完善,出台明确的部门联动相关规定与制度,提高各部门联动的执行意识和积极性。针对气象灾害、安全事故、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公共安全问题的划分,进一步完善政府与各部门在减灾工作中的职能与责权的划分,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应用,做到分工协作,整体提高,强化信息与资源共享,加强联动处置,完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能力。 

  8.4.3 应急准备认证制度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是对各镇、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农业种养大户等的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组织体系进行评定,以此促进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的落实,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分发、应用能力和气象灾害的监测、报告、应对能力,从而确保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有效促进和提高基层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和主动防御能力,推动全社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市人民政府颁布《东兴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出台《东兴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施细则》,正式实施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制度。 

  8.4.4 灾情立报制度 

  目前,气象设施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虽然有了显著增强,但仍然存在许多监测缝隙,需要建立目击报告制度,使市气象局对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气象灾害和灾情有及时详细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监测预警打下基础,从而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各镇气象工作站以及各镇、村气象协管员、气象信息员应及时收集上报辖区内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气象灾害、气象次生灾害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并协助气象等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灾害调查、评估与鉴定。鼓励社会公众第一时间向市气象局、各镇气象工作站上报目击信息。 

  8.4.5 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 

  为避免或减轻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受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依据国家《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开展规划与建设项目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评估,编制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并将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纳入规划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开展沿海地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海洋气象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估,开展重点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 

  8.5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 

  8.5.1 组织方式 

  市政府是全市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行政领导机构,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市气象局具体负责实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和日常工作。 

  8.5.2 应急流程 

  预警启动级别。按气象灾害的强度,气象灾害预警启动级别分为特别重大气象灾害预警(Ⅰ级)、重大气象灾害预警(Ⅱ级)、较大气象灾害预警(Ⅲ级)、一般气象灾害预警(Ⅳ级)四个等级。市气象局根据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及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气象灾害情况,启动不同预警级别的应急响应,报送市政府和相关机构,并通知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镇政府。 

  应急响应机制。对于即将影响全市较大范围的气象灾害,市政府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应立即召开气象灾害应急协调会议,作出响应部署。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立即启动相应等级的气象灾害应急防御、救援、保障等行动,确保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效实施,并及时报告市政府和灾害防御指挥机构,通报各成员单位。对于突发气象灾害,市气象局直接与受灾害影响区域的单位联系,启动相应的村镇、社区应急预案。 

  信息报告和审查。各地出现气象灾害,单位和个人应立即向市气象局或气象灾害应急办报告。对收集到的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核查,及时提出处置建议,迅速报告市指挥机构。同时,要加强联防,并通报下游地区做好防御工作。 

  灾害先期处置。气象灾害发生后,事发地的镇人民政府、市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应及时、主动、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并将事件和有关先期处置情况按规定上报市气象局和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应急终止。气象灾害应急结束后,由市气象局提出应急结束建议,报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批准后实施。 

  8.6 气象灾害防御教育与培训 

  8.6.1 气象科普宣传 

  积极推进东兴市气象科普示范村创建,动员基层力量广泛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市、镇、村要制定气象科普工作长远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并按方案组织实施,把气象科普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镇、各部门要重视气象科普工作,镇、村要有科普工作分管领导,并有专人负责日常气象科普工作。科普示范村建有由气象信息员、气象科普宣传员、气象志愿者等组成的气象科普队伍,经常向群众宣传气象科普知识,每年结合农时季节,组织不少于两次面向村民的气象科普培训或科普宣传活动。 

  8.6.2 气象灾害防御培训 

  实施气象灾害防御培训工程,广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增强人民群众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加强对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列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把气象协管员、气象信息员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纳入行政学校培训体系,使培训常态化、规模化、系统化,为气象协管员队伍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定期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演练,提高公众灾害防御意识和正确使用气象信息及自救互救能力。 

  8.6.3 气象灾害防御演练 

  每年汛期开始之前,按照《气象灾害防御预案》组织1次演练,由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参与,群众参加,以检验政府的组织反应能力、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群众的应变能力。 

  

第九章 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措施 

  9.1 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认识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性,把气象灾害防御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成立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市气象、水利、建设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统一决策、统一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要紧紧围绕防灾减灾这个主题,把气象灾害防御培训作为一个基础性工作来抓,为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夯实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9.2 强化法规建设 

  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和气象行政管理。切实履行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依法管理涉及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气象基础设施保护和对气象探测、公共气象信息传播、雷电灾害防御等活动监管的力度,确保气象法律、法规全面落实。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气象法制和气象科普宣传活动,让人民群众了解气象、认识气象、应用气象。 

  9.3 纳入发展规划 

  坚持以“创经济强市、建生态东兴、构和谐社会”为战略目标,在制订东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市区总体规划时,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到总体规划之中,把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在规划和计划编制中,充分体现气象防灾减灾的作用和地位,明确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和气象防灾减灾的协调发展。 

  9.4 健全投入机制 

  紧密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防灾减灾工程、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气象、水利、农业、国土资源、林业、建设、交通及各镇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工程建设的投入,每年安排年度投入预算,提前安排“十二五规划”项目投资计划,报市财政局、发改局审核,并纳入市、镇两级财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等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对灾害的救助、损失的转移分担和在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9.5 依托科技创新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东兴市气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有所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产品日益增加,服务时效性逐渐增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组织相关科研技术人员,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科研创新,积极研究、推广气象灾害防御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全市综合减灾能力。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已对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促进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得要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要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努力实现气象科技新的突破,增强全社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能力,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能力,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强对气象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增加气象科技投入,加强对气象领域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支持,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9.6 加强防灾宣传 

  要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组织开展有影响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学习宣传活动,做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创造良好的宣传氛围。通过电视、网络、手机、宣传单、宣传窗等各种载体,加强对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普及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知识,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特别是以对广大农民、中小学生、新居民等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灾害防御意识和正确使用气象信息及自救互救能力。 

  9.7 促进合作联动 

  各部门、各镇应加强合作联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信息的实时共享,促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利用交流合作契机,丰富防灾减灾内涵。加强与院校的合作,促进资源信息共享和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建设高素质气象科技队伍,扩大气象科技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保障。 

  9.8 提高防灾意识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宣传,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活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要牢牢抓住灾害防御的特殊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典型宣传,切实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加强气象协管员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做到各镇有气象协管员,各部门有气象联络员,各行政村有气象信息员,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传播以及灾情收集与上报、气象科普宣传等,协助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标签:
 
@ 2009-2019 东兴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365体育网址,365体育娱乐场我们联系我们使用帮助网站纠错网站导航
 
主办:东兴市人民政府 管理维护: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东兴市兴东路281号 邮编:538100 
桂公网安备45068102000008号  桂ICP备11003786号  网站标识码4506810001